这波北京抗疫,有两个战场。
一是与病毒的战斗,二是与违法犯罪行为的战斗。
继查处北京朴石、北京金准两家医学检验实验室涉嫌违法犯罪后,根据北京卫健部门转递的线索,北京中同蓝博医学检验实验室又被立案侦查。
核酸检测作假,这是拿动态清零开玩笑,简直罪不可赦。
也许是违法成本太低,也许是有空子可钻,北京一下子揪出三家检测机构违规,让人不禁心生疑问,还有多少人为因素影响和干扰抗疫大局?
据国家卫健委介绍,我国核酸检测能力达单管每日5700万管,数量优势背后有没有质量保证?
疫情爆发以来,冠以“医学检验实验”之名的检测机构雨后春笋般成立。
2020年成立1160家,2021年成立1899家,而2018和2019两年加起来才1369家。
截至5月14日,全国新成立了470家医学检验实验室。
这么快的速度,是为了跑赢病毒,还是为了……
天下熙熙皆为利来,天下攘攘皆为利往。
核酸检测,说到底就是一门生意。
这三年,那些核酸检测机构早就赚得盆满钵满。
为了不刺激读者情绪,就不再罗列具体数字。
一旦快钱赚得太容易,就会产生欲罢不能的路径依赖。
大家都盼着病毒早日清零,社会尽快恢复正常,可是那些借疫发财的人会这么想吗?
现在连常态化核酸检测都提上了日程,幸好国家医保局及时出手,明确常态化核酸不能动用医保基金,那是老百姓的命根子。
没有医保基金这块唐僧肉,有的地方只能耍流氓。
四川阆中要求普通市民每周进行一次常态化核酸,但是费用自理。
舆论压力下,现在又改成自愿检测。
无论政府出钱还是个人出钱,每多一次不必要的检测,都是制造巨大的浪费。
有多少地方政府连发工资都困难,连保障基本民生都吃力,再让他们拿出钱搞没有穷尽的常态化核酸检测,简直就是又蠢又坏。
正确理解动态清零,应该是坚持最低成本原则,非必要检测能少尽少,而不是兴师动众,一轮接一轮,永无何止。
调查朴石核酸造假案问题时,房山区卫健委也有3人牵涉进来。
这事就变得更加蹊跷了,一个是测病毒的,一个是防病毒的,联起手来作假,意欲何为?
疫情进入第三年,大家对病毒真的恨不起来了。
今天看到一句话感到心惊肉跳:
“最有效的抗疫方式是切断病毒的资金链。”
让人不由想起鲁迅先生那句话:
“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,来推测中国人的,然而我还不料,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。”
若疫情变成一场渔利的盛宴,清零之路注定永无光明。
谁借疫情发财,谁就是全民公敌。
最可怕的敌人难道真的是病毒吗?